在中国肿瘤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熠熠生辉——陆士新。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他是将“肿瘤防治”从口号化推向实践化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对食管癌的认知路径,也以跨越半个世纪的科研坚守,把中国肿瘤病因学研究推向了国际舞台。
从林县出发,改写世界食管癌研究格局
1970年代初,在河南林县这个“村村有癌人、家家有病史”的食管癌重灾区,陆士新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疗队一起扎根田间地头,翻山越岭采集样本。他不仅首次发现亚硝胺是食管癌的主要化学病因,更通过动物实验成功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开创性地建立了“亚硝胺—食管癌”的病因链条。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国际会议上赢得广泛关注,也直接促成中国食管癌防控措施的建立。五项防癌对策——“防霉、去胺、治增生、施钼肥、改习惯”——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癌症防控的标杆案例,林县也从“癌症村”变为“科研奇迹”的代名词。
在肿瘤干细胞领域打破“认知天花板”
陆士新是国内最早提出开展肿瘤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早在2003年,他就预见性地指出:肿瘤组织中只有极少数肿瘤干细胞具备无限增殖和转移能力,是肿瘤治疗反复无效的根源。此理论打破了传统“肿瘤细胞同质性”的认知,为中国肿瘤治疗策略带来范式革命。
2007年,他主持召开中国首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推动该领域成为国家重点科研方向。由他主编的《干细胞与肿瘤》一书,至今仍是肿瘤学研究者的重要读本。
坚持原创,科研成果引领国际同行
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陆士新始终坚持原创。他率先从林县人食管癌组织中克隆出4个新基因(ECRG1-4),为肿瘤基因组研究提供中国数据。他发明的致癌亚硝胺检测法、建立的中国首个食管癌细胞系,也成为世界多个国家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托。美国、德国、日本等科研团队,纷纷引用其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开展后续探索。
他累计发表论文14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多项荣誉,是国际肿瘤病因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中国学者。
淡泊名利,育才无数,桃李天下
陆士新淡泊名利,始终将“培养人才”视作科研使命的一部分。他带出的学生中,许多人如今已成长为中国肿瘤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活跃在基础研究、临床一线、科研管理等各个关键岗位。
无论是身为导师、所长,还是院士,他始终亲力亲为、不计得失,倾囊相授。很多学生回忆:“陆老师不仅教我们如何科研,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他严谨的学术理念、开放的思维方式与朴实无华的为人风格,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科研人员心中的榜样。
他是科研的“苦行僧”,也是生命的“点灯人”
陆士新1957年前往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深造,成为新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之一。他常说:“国家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在70多岁高龄仍然奔波田间地头,带着团队深入许昌烟草田开展控烟减害研究;在80岁时依然坚持每周六日进实验室查资料、写论文;在学生眼中,他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无私、严谨和执着的典范。
陆士新长期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肿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为我国肿瘤研究的国际合作和学科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结语:一生奉献,只为解一道“国民性难题”
陆士新用一生,执着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科学真正走进人民,改变命运。他的科研不仅写在论文里,更写在中国千万患者的生命延续中。他是科学家,更是点亮人类希望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