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于营销枢纽云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预览与测试,正式运营之前,请绑定私有独立域名。 注册域名

仅用于营销枢纽云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预览与测试,正式运营之前,请绑定私有独立域名。 注册域名

请输入

防治肿瘤,他开挖出了一条“红旗渠”——记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陆士新院士

发布日期:2025-04-30 17:08:17   浏览量 :42
发布日期:2025-04-30 17:08:17  
42

风风雨雨90年,科学研究伴随着陆士新走过了人生不同阶段之路。在这条路上,他脚带泥土,心系人民,着眼科学前沿,将毕生的精力与人民的健康紧密结合,在他所热爱的土地上,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

强烈的报国热情激励着他

1929年12月12日,陆士新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祖籍为江苏盐城。在他出生仅10个月时,不幸降临了,父亲因病故世,家庭生活更加困难。由于经济拮据,直到9岁他才进入学校就读,依靠两位姐姐做工节省的钱,断断续续完成了初中到高中的学业。

1950年底,陆士新以同等学历考入大连医学院。时值朝鲜战争,地处朝鲜不远的大连,安全引人关注,母亲和哥姐极力阻止其赴大连读书。但考虑到家庭经济情况,如去大连医学院上学则可获得全免助学金,这是既能上大学又能解决生活问题的唯一机会,因此,陆士新极力用各种方法与家人沟通,最终得到母亲和哥姐的首肯。在大连医学院学习的五年半期间,生活虽然艰苦,但他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不畏困难,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被党和政府选派到罗马尼亚进一步深造。

1956年8月底,陆士新到达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进入布加勒斯特医学院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内分泌学家、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ST.Milcu, 研究激素与肿瘤的关系。经过4年多的努力,他圆满完成学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漫长的求学生涯在寂寞与艰苦中度过,陆士新也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强烈的报国热情激励着他,学成之后的陆士新于1961年3月回到祖国,从此结束了二十几年的读书生涯。

林县的红旗渠通水了

他致力解决“食管不通”的问题

回国后,陆士新被分配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所。文革期间,他随实验医学所内迁到四川简阳。当时,周恩来总理一直关心着我国肿瘤病研究事业的发展,遵循周总理“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肿瘤医院应该解决这个难题,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指示,部分医学科学院内下放的科研医疗业务骨干被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医院)。陆士新就是在那时回到北京,却又一头扎根基层,与林县(现河南省林州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国是世界食管癌高发区,每年平均死亡15万多人,是全世界食管癌死亡人数的1/3。尤以林县更为严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维持在100/10万以上,每年平均上千人发病和死亡。1957年,林县的县委书记曾向上级反映,说林县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在一些病情严重村庄,几乎家家都有人患食管癌。

林县群众开凿了著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水不通的问题,通过奋斗也解决了路不通的问题。而解决“食管不通”的问题,不仅需要精兵强将,更需要能工巧匠。1971年,陆士新随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医疗队到了林县并担任医疗队的副队长,分管现场的基础研究,与林县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待就是4年。

许多参与者回忆,当时研究条件的艰苦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首先,陆士新参与建成了林县姚村公社实验楼,后又全面负责将县医院的客房大院改造成实验室,并新建了动物房,为现场基础研究打下了物质基础。我国第一个食管癌细胞系和食管癌病因学研究的成果多出自这个实验室。

陆士新走遍了林县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了他的痕迹。为了研究林县食管癌的发病原因,需要了解人体内、外环境中是否存在有致癌因素。他走遍了林县姚村公社的村村户户共494个井,编号并提取水样;收集了几百人的唾液、胃液与尿液以及各种粮食、酸菜等样品进行检测,发现这些样品中均存在亚硝胺类化合物及其前体物,且含量均高于低发区;尤其重要的是在酸菜和胃液中还找到了能引起动物食管癌的特异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并用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了人胎儿食管上皮癌。

“祸首元凶”找到了,还须证明人体内能合成亚硝胺。“他把屠宰场当作实验室,经常在又脏又臭的环境下工作,将要被做实验的猪先圈起来,喂食将亚硝酸盐与甲基苄胺分别注在不同部位的窝窝头,2小时杀死猪,取出猪胃,带回实验室,并取出猪胃内容物经化学萃取分析证明猪体内能合成甲基苄基亚硝胺,为人体内合成亚硝胺提供了实验依据。”同事回忆,这些开创性研究系统地明确了食管癌亚硝胺病因,也表明林县人患食管癌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先后在不同国际会议上报告,国外专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以好评。论文先后发表在国际著名的重要刊物,如Cancer Res., PANS., J. Nat. Cancer. Inst 等。

 “判断一个科学家的成果,不能只看他发表论文的数量,关键要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科学研究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是陆士新常说的话。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他以在林县食管癌病因学的研究工作结果,积极参与制订食管癌预防措施。经积极酝酿与反复讨论,提出了食管癌五项防癌措施:即防霉,去胺,治增生,施钼肥和改革不良生活习惯。自1972年,食管癌五项综合预防对策和措施制定后,林县各级政府把食管癌的预防研究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为卫生工作重点任务,与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他也积极投身到五项防癌科普宣传教育,经常到各生产队和学校讲解食管癌五项防癌措施的意义与实施方法。

陆士新播散的心血结出了健康的果实。几十年的预防实践证明,林州市居民体内致癌性亚硝胺和霉菌毒素的暴露水平明显下降,个人行为与环境促癌危险因素明显减少,营养保护因素明显增加,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发病率下降约50%,取得了显著预防效果。

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预防研究实践为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防癌创新之路提供了新的理念、途径、方法和经验,相关做法也已推广到全国。陆士新也一直和林县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当河南人民有什么需求时,他都竭尽全力提供帮助,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对河南是有感情的。”

科研要符合国家需求

他每天必定在办公室工作至深夜

从林县回到北京工作后,陆士新常跟学生们表示,医学科学研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才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研要符合国家需求,并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

陆士新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肿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和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在担任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公关项目及中美协作项目。在担任院所长期间,既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又要管理着1300人的医院,真是困难重重。他每天必定在办公室工作至深夜,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黑天白夜马不停蹄地工作。虽然身体很累,但心情很愉快,精神饱满。这段时间也是他科研工作的黄金期,很多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都是在那时完成的。

他领导的课题组在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环境致癌因素的化学分析到体内、外合成诱导动物肿瘤发生,进而用基因差异显示法,首次从林县人食管癌组织中克隆出4个食管癌相关新基因,命名为食管癌相关基因1-4(ECRG1-4), 在GenBank登记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涉及的研究领域既系统又广泛,发表了140多篇学术论文。当时,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科学家也跟随他们研究ECRG-2基因并有相关论文发表。这在国内是不多见的。同时也表明其在这个领域领先的学术地位。

在多年的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中,陆士新获得了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多项科技成果奖,如1978年“霉变食品中一种新亚硝胺的分离与鉴定”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8年“亚硝胺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6年,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和癌基因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食管癌的防治研究”获国家“八五”期间十大科技成就奖等。1997年,陆士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探索的精神始终鲜艳

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的研究

青春褪色,执着于科研探索的精神却始终鲜艳,这是陆士新留给人的印象。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陆士新积累了大量的科研经验,敏锐的思维让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早在2003年他就提出国内应开展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在国内鲜有人开展此项研究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收集资料,制作成幻灯片,在多种场合讲解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并以75岁高龄亲自走访有关专家和机构,最终得到重视与支持,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的研究。

他的课题组在《Cancer Research》和《Stem Cell& Development》杂志上发表肿瘤干细胞相关论文2篇,这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肿瘤干细胞的论文。他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来自国内外的132名学者参加了大会,会议地址选择在了美丽的西子湖畔,金秋十月也是杭州最宜人的季节。在会议期间,很少有代表离开会场,就连分会场也是座无虚席,与会人员都被其全新的研究理念深深的吸引了。

很多人都说,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肿瘤干细胞。这次肿瘤干细胞会议不但促进了国内学者的交流,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渠道,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为普及肿瘤干细胞知识,陆士新又组织编写了《干细胞与肿瘤》一书。他的努力推动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发展,为肿瘤学研究和靶向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

作为科研人员,理性儒雅是陆士新一贯的风范,但他也有表露情绪的时候。他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对烟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害深恶痛绝。他积极倡导烟草降毒减害,主张目前控制烟草对人类的危害,应采取“控烟”与“烟草降毒减害研究”并举的途径。他积极建议烟草行业加强烟草降毒减害研究并身体力行,于2006年得到科技部社会公益基金资助,开展烟草的降毒减害研究。

控烟之路道阻且长。美国科学家用转基因技术破坏尼古丁,虽然卷烟是降毒减害了,但烟民不爱吸这种卷烟。他独到的思路在于通过施肥与转基因的方法降低烟草中的致癌物─亚硝胺。不干预尼古丁,因没有确切实验证据证明尼古丁有致癌性,相反尼古丁对预防巴金森氏病有作用。而亚硝胺,特别是烟草中特殊亚硝胺(TSNA),已是国际上公认的能引起肺癌的致癌物。为了此项研究,陆士新不顾年迈,多次到河南许昌烟草种植基地指导烟农施肥,他还帮助烟草行业建立检测卷烟中致癌的烟草特异亚硝胺(TSNA)的方法,使其与国际接轨。

在他身边总能学到新的知识

培养出硕士、博士60多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精辟凝练的优秀导师应具有的高尚品德。陆士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教书育人上,他像慈祥的长辈,平易近人,言传身教,兢兢业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多年来,他培养出硕士、博士60多名,很多人都成为专业领域的人才和骨干。直到近90岁高龄,陆士新还是依然天天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甚至在周末还加班看文献,写文章。他对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总是能及时了解并介绍给周围的人,在他身边学习和工作,总能学到新的知识,这是与他接触过的人普遍的共识。

学生们回忆,陆士新是一个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人,他取得的科研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身上具备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他的学生们每次回国,无论多忙也要和他坐一坐,聊一聊,因为每次和他探讨科学问题时,都能从他那里得到启迪。

生活中,陆士新也是一个称职的丈夫与父亲,两个女儿虽已长大成人,事业有成,但每次回家还是想吃父亲做的饭菜,因为那是她们在任何地方都品尝不到的美味佳肴;每次和夫人出门遇到沟沟坎坎,邻居也能看到陆士新会很自然地伸出手,牵着老伴一起走过。

如今,人们熟悉的背影已经远去。正如夕阳遵循自然的规律,总会落下山头,然而,阳光通过陆士新所投下的影像,却只会高大与深邃。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微信公众号
陆士新医学基金会是一家专注于推动医学研究、卫生健康科普、医疗人才培养以及困难患者救助的公益组织。基金会以著名医学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十陆十新教授的名字命名,传承其“医者仁心、科研报国”的崇高精神,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公益行动改善公众健康,推动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联系电话:010-64302006-基金会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将台路6号丽都广场5号商业楼5层
官方邮箱:contact@lsxmf.org.cn
赋能健康传播 守护百姓健康
工作时间:
工作日 9:00 – 18:00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