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主题党建活动 | 重温红旗渠精神,追述攻克食管癌历史奇迹
2025年5月12日,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理事长王成锋、副理事长赵磊、理事长助理郭黎平及陆士新院士之女陆欣一行,赴河南林州开展主题党建活动。一行人先后参观林州红旗渠、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旧址、林州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及林州市食管癌医院院史馆展厅,重温红色历史,追溯医学攻坚历程,传承医学家精神与革命传统。
基金会一行参观“北京医疗队精神”纪念碑
从左至右:赵磊、郭黎平、王成锋、陆欣
一、探访红色地标:感悟革命精神的历史脉络
(一)红旗渠:人工天河见证奋斗伟力
红旗渠开凿于1960-1969年,是林州人民为解决干旱问题,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总干渠长70.6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基金会一行实地走访渠线,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通过历史影像、修渠工具及实景沙盘,了解当年30万建设者“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壮举,深刻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涵。
(二)129师司令部旧址:抗战中枢的红色记忆
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涉县赤岸村,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之久。基金会成员参观司令部旧址、军政大学旧址及陈列馆,通过保存完好的办公场所、作战地图及革命文物,回顾129师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晋冀鲁豫边区军民开展敌后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二、追溯医学攻坚历程:传承陆士新院士科研精神
(一)林州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60年坚守的科研阵地
林州(原河南林县)曾是全球食管癌高发区,1959年起,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陆续派专家进驻林州,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现场基础研究和肿瘤防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铸造和弘扬了“北京医疗队精神”。基金会一行参观防治研究基地,通过历史照片、实验设备及数据图表,了解陆士新院士等专家团队扎根林州15年的工作场景。陆士新院士团队在林州首次发现亚硝胺类化合物与食管癌的直接关联,其研究成果为全球肿瘤病因学提供了关键依据,相关展品真实还原了这一重要科研历程。
(二)林州市食管癌医院院史馆:医学与红色基因的融合
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前身为北京医疗队驻地,院史馆陈列了周恩来总理批示派遣医疗队的文件、陆士新院士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证书,以及“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粘膜吻合术”等原创技术资料。基金会成员重点参观“陆士新院士在林州”专题展区,通过手稿、工作记录及与当地医护人员的合影,直观感受院士“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科研作风。医院历经60余年发展,已成为国家级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医学攻坚与红色精神共生共长”的特点。
三、精神传承:在实践中坚定初心使命
基金会一行参观“太行抗癌工程”纪念碑
从左至右:赵磊、王成锋、陆欣、郭黎平
参观结束后,基金会一行在红旗渠纪念馆前开展交流研讨。王成锋理事长在总结中指出:“此次活动既是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也是对陆士新院士科学精神的致敬。基金会将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林州等地的红色资源与科研基地,持续开展肿瘤防治公益项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将先辈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健康的实际行动。”
陆欣女士分享了父亲陆士新院士在林州工作期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往事,强调其“科研为民”的信念对基金会公益方向的指引作用。
基金会成员一致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林州之行中感受到的红旗渠精神与医学家精神融入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医学公益事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此次党建活动通过“红色历史+医学实践”的双主线,让基金会成员深刻体会到革命传统与科学家精神的内在统一。未来,基金会将深化“党建促公益”机制,在传承中创新,为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