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共筑肿瘤防治新生态
——2025服贸会“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成功举办
陆士新医学基金会 2025年9月14日 北京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于9月在北京盛大启幕,作为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的核心学术活动之一,“肿瘤治疗创新进展与药物研发新趋势论坛”于9月14日在北京首钢园圆满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与医学论坛网联合承办,聚焦肿瘤防治前沿创新与药物研发新方向,搭建起集政策解读、成果发布、产业对接与国际协作为一体的高端交流平台,此次论坛吸引二百余位各界代表、两院院士、权威专家及企业领军人物共赴盛会。本次论坛设置包括开幕式、两场高峰论坛、项目启动仪式及圆桌对话等多个环节。
开幕式:
精彩启幕,凝聚抗癌新共识
王成锋理事长
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理事长王成锋教授率先致欢迎辞。他指出,论坛以“汇聚全球智慧、共筑抗癌新未来”为宗旨,承载着基金会“推动疾病防治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传播科学健康理念”的核心使命,既致力于弘扬陆士新院士等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敢闯科研难关、心系患者福祉”的科学精神与高尚医德,更希望依托服贸会“国家级、全球性、创新性”的平台优势,打通肿瘤防治领域“政产学研”协同的关键节点。王成锋理事长特别感谢各支持单位的鼎力相助,并期待以本次论坛为纽带,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真正惠及广大患者。

邢若齐所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邢若齐在致辞中感谢基金会弘扬陆士新院士精神,持续推动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发展。她指出,肿瘤防治是关乎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国家医学科技与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她强调,应充分发挥人类遗传资源在精准医疗与药物研发中的基石作用,促进样本、数据与临床研究高效协同。她期待以论坛为契机,深化政产学研各界合作,共同推动肿瘤创新药械研发与转化,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高峰论坛一:
院士领衔,解码生物医药创新驱动力
首场高峰论坛聚焦“生物医药创新驱动力”,三位院士从多维度剖析肿瘤防治领域的科研突破与未来路径,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前瞻性的学术盛宴。
詹启敏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题为《前沿科技赋能肿瘤精准医学发展》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中国肿瘤防控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肿瘤精准医学发展的核心动力。他指出,整合多组学技术、基因编辑、液体活检与人工智能等多模态数据,是实现肿瘤精准分型、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詹教授还特别谈到,应跳出传统思维,从肿瘤生态全链条视角探索治疗突破。

徐兵河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兵河在《中国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与挑战》报告中指出,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已实现从仿制到创新的跨越,新药上市数量位居全球第二,细胞治疗、双抗、ADC等下一代药物增长迅速,在研产品中占比已达39%。同时,他也明确指出当前仍面临多重挑战,亟需加强基础与转化研究,并借助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原研突破。

孟庆虎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系主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孟庆虎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智慧医疗创新》报告中,深入剖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在算力、算法与数据方面的局限,并提出以“场景智能”替代通用大模型,以实现技术真正落地。他指出,人形机器人未来或将成为多科室协同的手术平台,并强调应通过多模态临床数据推动仿生机器人医生与智慧医疗系统发展。
高峰论坛二:
国际视野,临床与预防实践破局

小野公二教授
大阪医科药科大学BNCT临床研究所所长小野公二在《硼中子俘获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BNCT的技术原理与发展历程。他指出,BNCT通过硼药物与热中子的核反应,在细胞内产生高线性能量转移的α粒子和锂核,可精准杀伤癌细胞。该技术2020年在日本获批用于复发头颈癌治疗,临床结果显示客观缓解率显著提高,尤其对放疗抵抗肿瘤仍具良好效果。他还介绍了采用加速器中子源及延伸照射筒等设备改进,显著提升了治疗效率和患者舒适度,并展示了典型病例实现高质量治愈的过程。

乔友林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在《加速消除宫颈癌,世界和中国在行动》报告中,围绕WHO《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2030目标,系统阐述了中国作为全球宫颈癌发病与死亡负担最重国家的现状与挑战。他回顾了HPV疫苗与筛查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并介绍了农村“两癌筛查”项目及多地防治示范点的工作成效。乔教授指出,当前仍面临HPV疫苗接种率低、筛查覆盖不足及基层诊疗能力薄弱等挑战,呼吁加强疫苗接种、筛查技术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尤其关注边远地区与年轻女性群体。

周双念主任
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基因与细胞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周双念以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与深圳南山区合作的创新试点为例,汇报了宫颈癌“早防早控”新模式的应用成效。项目通过cD-L1检测、HPV-DNA+TCT联合筛查及自采样技术,实现对适龄女性受试者的DNA级早期预警,主动检测率大幅提升,自采样符合率超92%。该模式通过分层管理、关口前移和数字化健康管理,初步形成“免疫-蛋白-基因”多维度防治体系,为基层宫颈癌防治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路径。
项目启动:
多方携手,开启医防融合新征程

从左至右:中科未来生物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何雨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肿瘤生物治疗室主任韩为东,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果吉尔锑,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秘书长方俊,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基因与细胞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周双念,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田力男。
论坛期间,《医防融合研究课题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启动仪式也成为全场焦点。该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陆士新医学基金会牵头,联合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中科未来生物技术研究院、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共同参与,核心目标是开展“肿瘤生物疗法临床应用标准体系”科研协作。

韩为东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韩为东教授在项目启动仪式上介绍,该项目旨在开展“肿瘤生物疗法临床应用标准体系”科研协作。他指出,在细胞与基因治疗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构建标准化体系对于行业规范健康发展、防止乱象、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参数依据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未来将通过多中心、多部门协同,建立可推广的技术标准、临床路径与数据规范,以加速前沿技术的安全合规转化。
圆桌对话:
跨界协同,共探肿瘤防治新生态
论坛压轴环节,中国国新基金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张春鹏主持“推动肿瘤医药创新的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圆桌对话,六位跨界嘉宾围绕“如何协同打通瓶颈、激活创新动能”展开深度交流,观点碰撞中迸发诸多务实建议。

圆桌论坛环节
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副主任田力男介绍了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与园区配套方面的务实举措;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利明从医疗系统角度探讨了科研成果临床转化的路径与建议,强调医院应转变职能、理念及考核导向,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中国美国商会副会长马琼娜分享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与技术合作的经验;百济神州中央市场准入及政府事务负责人王渊阐述了创新药从研发走向临床应用的协同机制与支付策略;亚虹医药首席商务官徐瑛介绍了其在泌尿生殖肿瘤领域的全球首创产品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契合点;北京溁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谨则从资本视角出发,探讨了私募基金在助推肿瘤防治科研与产业融合中的角色与规划。各方一致认为,唯有政策、产业、临床与资本深度融合,才能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最终惠及患者。
结语:
协同创新共筑肿瘤防治新生态
本次论坛不仅是一场肿瘤防治领域“高端智慧碰撞”的学术盛会,更成为通过协同创新构建肿瘤防治新生态的务实平台,从前沿技术的深度解读,到医防融合项目的正式启动,再到政产学研协同机制的路径共识,每一项成果都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注入新动能,也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进《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提供了生动实践。
来源:陆士新医学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