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于营销枢纽云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预览与测试,正式运营之前,请绑定私有独立域名。 注册域名

仅用于营销枢纽云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预览与测试,正式运营之前,请绑定私有独立域名。 注册域名

请输入
陆士新院士:扎根大地的医学丰碑
陆士新院士,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于2019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是为祖国医学事业不懈奋斗、为人民健康无私奉献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医学科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赤子之心: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
陆士新院士1929年12月12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盐城。1950年底,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医学院,毕业后被选派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深造,师从著名内分泌学家ST.Milcu,研究激素与肿瘤的关系。1961年,他获得副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医学事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扎根林县:破解食管癌的“中国密码”
回国后,陆士新院士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所。1971年,他响应周恩来总理“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号召,奔赴食管癌高发的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待就是15年。他走遍林县姚村公社的494个井,收集水样、唾液、胃液、粮食和酸菜等样品,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亚硝胺类化合物及其前体物,并首次分离出能诱发食管癌的特异性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这一发现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食管癌病因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奠定了中国在食管癌防治领域的国际地位。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陆士新院士提出了食管癌的五项防癌措施:“防霉、去胺、治增生、施钼肥和改革不良生活习惯”。这些措施在林县实施后,显著降低了当地居民的食管癌发病率,成为全球癌症防治领域的典范。陆士新院士常说:“判断一个科学家的成果,不能只看论文数量,关键要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他的研究不仅发表在《Cancer Res.》《PANS》《J. Nat. Cancer. Inst》等国际著名刊物上,更写在了林县的土地上,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科研创新:引领中国肿瘤学走向世界
从林县回到北京后,陆士新院士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WHO中国肿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等重要职务。他始终强调医学科学研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才是灵魂”。在他的领导下,课题组在食管癌亚硝胺病因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首次克隆出4个食管癌相关新基因(ECRG1-4),并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成果不仅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推动了中国肿瘤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陆士新院士还敏锐地捕捉到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早在2003年,他就提出开展肿瘤干细胞研究,并以75岁高龄亲自走访专家和机构,推动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的起步和发展。他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大会”,并在《Cancer Research》《Stem Cell & Development》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多篇开创性论文。他的努力为中国肿瘤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师者风范:桃李满天下
陆士新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培养医学人才,为国家培养了60多名硕士和博士,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指导,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直到近90岁高龄,他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学生和同事答疑解惑。他的学生们回忆说:“陆老师是一位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人,他的身上有着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每次与他探讨科学问题,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一生奉献:人民的科学家
陆士新院士一生低调谦逊,严谨求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始终把人民的健康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致力于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这种对人民的深情,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在人格上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医学工作者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不懈奋斗。
陆士新院士的一生,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是献身科学、服务人民的一生。他的科研成就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世界的癌症研究和防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医学科学的史册上。
微信公众号
陆士新医学基金会是一家专注于推动医学研究、卫生健康科普、医疗人才培养以及困难患者救助的公益组织。基金会以著名医学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十陆十新教授的名字命名,传承其“医者仁心、科研报国”的崇高精神,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和公益行动改善公众健康,推动医疗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联系电话:010-64302006-基金会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将台路6号丽都广场5号商业楼5层
官方邮箱:contact@lsxmf.org.cn
赋能健康传播 守护百姓健康
工作时间:
工作日 9:00 – 18:00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