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陆士新院士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所。1971年,他响应周恩来总理“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号召,奔赴食管癌高发的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待就是15年。他走遍林县姚村公社的494个井,收集水样、唾液、胃液、粮食和酸菜等样品,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亚硝胺类化合物及其前体物,并首次分离出能诱发食管癌的特异性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这一发现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食管癌病因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奠定了中国在食管癌防治领域的国际地位。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陆士新院士提出了食管癌的五项防癌措施:“防霉、去胺、治增生、施钼肥和改革不良生活习惯”。这些措施在林县实施后,显著降低了当地居民的食管癌发病率,成为全球癌症防治领域的典范。陆士新院士常说:“判断一个科学家的成果,不能只看论文数量,关键要看他解决了什么问题。”他的研究不仅发表在《Cancer Res.》《PANS》《J. Nat. Cancer. Inst》等国际著名刊物上,更写在了林县的土地上,刻在了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