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专家,中科院院士。他长期从事肿瘤病因学、化学致癌与癌变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在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学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研究工作并多次获奖。翻看早期的肿瘤防治现状与进展及“七五”国家医学科技攻关研究进展,陆士新教授领衔研究的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学研究始终放在第一位,研究成果具有顶尖水准,卓越非凡。他首次在食管癌高发区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鉴定出特异性诱发食管癌致癌物甲基苄基亚硝胺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首次在国际上报道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上皮癌;系统的证明了亚硝胺是中国食管癌主要化学病因。
同样,他在推动肿瘤干细胞研究在国内开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做出的贡献更是功垂竹帛。他在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变化的基础上,首次克隆出多个食管癌相关基因(ECRG1-4)。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家的科学家们也跟随其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
陆士新院士的研究成果为食管癌分子病因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推动此项研究顺利开展,他潜心浏览阅读各种学术期刊,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研究肿瘤病因学的经验,亲自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幻灯片,在各种场合不断宣讲开展肿瘤干细胞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他的执着努力争取及多方奔走呼吁下,肿瘤干细胞研究从质疑到接受,如今已在我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早在2003年,针对国际上提出的肿瘤干细胞概念及肿瘤治疗面临的瓶颈,陆士新教授首先想到了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的策略,在那个肿瘤干细胞还鲜为人知的年代,陆教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找寻有关专家学习探讨,决定通过流式细胞仪采用SP方法分离食管癌干细胞。那段时间,陆士新教授完全痴迷于肿瘤干细胞研究,他的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有关肿瘤干细胞的文章,上班的第一件事也是打开邮箱查阅文献资料。那段时间,经常挂在陆教授嘴边的话题就是肿瘤干细胞,逢人便谈,不耻下问。他曾亲自跑去北京某知名研究所请教干细胞方面的专家,恰巧专家有事,他就静静地等在门外,像学生等候老师,在如约等候多时该专家临时有事未能见到后,陆教授眼中流露的不是抱怨而是对没能探讨到干细胞问题的失落。要知道,他那时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且在国内学术界久负盛名,为了能尽快在国内开展肿瘤干细胞的研究,他潜心向学,甘当学生。
课题组在经过一年多的预实验并取得初步结果后,陆教授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这里要感谢当时基金委生物学部的相关人员,由于陆士新教授在各种专业学术活动中的不断宣讲与呼吁,同时也走访了基金委的各级人员,不厌其烦地和他们讲述开展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重要性,阐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彼时肿瘤研究的新热点,也是创新研究的前沿工作,当时我国尚未见有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报道,期望得到国家的支持。对于这项全新的研究领域,基金委的领导也不能盲目接受,只能建议陆教授申报国自然的“自由申请项目”。经过专家评审论证,陆教授在2005年9月获得了2006年度“食管癌干细胞的分选、鉴定及其生物特性的研究”的研究资助,资助周期三年,这也是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资助项目。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肿瘤干细胞研究现状及推广此项研究,陆士新教授提出了必须召开一届肿瘤干细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多方努力下,2007年10月12日-14日,“第一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学术会议”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召开了,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共同主办,陆士新教授和浙大附二院郑树教授担任主席,此次大会共收到投稿的论文及摘要49篇;大会邀请了来自美国、挪威以及国内姚开泰院士、顾健人院士等十六位专家作精彩的大会专题报告,分会场报告24篇。陆士新教授作为开场嘉宾为大会奉献了精彩的演讲。望着台下渴求更多了解肿瘤干细胞理念的与会者和座无虚席的会场,陆教授曾一度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要知道,此次开会的地点与闻名遐迩的西子湖仅隔着一条小小的马路,西湖的美景没能带走如饥似渴想了解肿瘤研究新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这也是陆教授所没有想到的。此次大会的特色在于参会者多为活跃于国内肿瘤干细胞领域的老中青三代、以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人员。青年学者不仅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并且主持了大会及分会场的报告与讨论。会场内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使所有资深专家深有感触。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提供了一个肿瘤干细胞学术论坛平台、促进相互学习与合作,而且加强了国内外学者间肿瘤干细胞研究成果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推动国内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物学部的各级负责人也出席了大会。通过此次会议,陆士新教授深深感到肿瘤干细胞研究在我国还没有被普遍认同,与会学者渴望更多地了解肿瘤干细胞知识和相关理念,他抓住机遇,很快联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并组织人员撰写了《干细胞与肿瘤》一书,2009年7月此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青年学者及医学生的追捧,他们将此作为学习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教科书,从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
在传播与推广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同时,陆士新教授也没有停止自己课题组的研究步伐,为了加快研究进展,陆教授与同行广泛合作,他们共同的研究成果先后于2007年4月在《Cancer Research》上和2009年11月在《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发表了肿瘤干细胞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也是我国最早在国际期刊发表的与肿瘤干细胞有关的文章。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国家加大了在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投入,国家“973”、“863”等重大科研课题相继立项了肿瘤干细胞研究专项课题,这其中与陆士新教授竭尽全力努力争取是分不开的。当年“973”项目刚刚开始立项肿瘤干细胞研究课题,陆士新教授由于年龄原因不能牵头主持,答辩环节,他亲临现场,安静地坐在候场席等待提问。当他起身回答时,在场的专家评委纷纷回头露出惊谔的目光,这样一位年事已高且久负盛名的科学院院士,回答问题时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把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讲述得明明白白。他以最谦逊的姿态,带着近乎执拗的坚持,锲而不舍地推进肿瘤干细胞研究在我国开展。
随着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投身到此项研究中并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2010年4月,陆士新教授又在河南郑州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肿瘤干细胞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内著名造血干细胞专家韩忠朝教授作为大会共同主席。这次会议与第一届不同的是,参会者不再是抱着学习态度的懵懂学者,而是在此研究领域取得初步结果的后起之秀,他们争相恐后在大会上报告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会场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大家都想把这一当前肿瘤医学领域全新的研究方向及理念展现出来。同样地,陆教授还是以身作则,第一个上台演讲,将他课题组“探索成体干细胞治疗肿瘤”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与会者。姚开泰院士、郑树、韩忠朝、程涛等几位从事干细胞研究的教授也针对不同肿瘤做了精彩的发言。会后他们被与会者团团围住,问者接踵而至,答者应接不暇,甚至错过了吃饭时间,错过了离开会场的班车。
作为国内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先行者,陆士新教授始终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如此多的参与者,如此多的最新研究成果,拉近了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为了让更多的医学工作者和医学生从中受益,也为了尽快提高我国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水平,陆士新教授果断决定尽快出版第二本肿瘤干细胞的专著。这一次,为了受众者更为广泛和更好地普及肿瘤干细胞的知识,他决定此书选在我国医学领域最权威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此想法一出,立即得到了出版社社长兼主编的支持,肿瘤干细胞这个全新的概念,对于长期从事医学教材编纂和医学类图书出版的编审们,同样也是新颖和生疏的,他们由副主编亲自督导,并成功申请到国家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陆士新教授一马当先,积极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文稿,2016年,我国第二部肿瘤干细胞专著《癌干细胞理论与应用》如期出版,此书在原有的《干细胞与肿瘤》一书的基础上,更新了许多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成果,读者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收益,实属教科书级的版本。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从2003年陆士新教授首次提出要不遗余力在我国开展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到现在2025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只为能尽快攻克癌症治疗难题,陆士新教授堪称楷模。他经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一定要报效国家。他执着于我们肿瘤学研究,虽取得杰出成果仍不断探索,肿瘤干细胞研究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执着推广下,才能在我国开展起来,作为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开拓者,他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来源:陆士新医学基金会